管理学基础 [602326]

602326

2025春季学期
11583人加入学习
(64人评价)
教学计划
抱歉,请联系老师帮您加入课程进行学习

1目标:组织目标

2对象:事、人

3层级:高层、中层、基层

4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展开全文]

管理系统: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和子系统,按照管理的整体功能和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管理系统的构成: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媒介、管理环境。

1、管理目标:管理系统建立与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四个现代化”总目标,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之一新中国人民政府总管理目标。

2、管理主体:单个管理者、管理者群体、管理机构。咧、中央政治局常委、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管理对象:组织、资源或要素、活动。组织按社会功能分类:政治组织、经济组织、 文化组织、宗教组织、军事组织、其他社会组织。

4、管理对象:

1、组织:社会组织内部的单位或部门,出最高管理层以外的大部分管理者,都是以这类内部组织为丢下进行管理的

2、资源要素:人员(以人为中心)、资金(关键性要素)、设备(物资保证)、时间(时间就是金钱)、信息(带来的效益)。

3、活动:管理的功效体现,各种职能活动更哟秩序、更有效率、更有效益。

4、管理媒介:管理机制、管理方法。咧,编书、荐书和讲书,是毛泽东习惯是有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培养高素质的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就是“授人以鱼”。

5、管理环境:实施管理的内外因

 

[展开全文]

管理者的技能:概念技能,行政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概念技能:管理者观察,理解好处理各种全局性的复杂关系的抽象能力。(突发性紧急的突发性)

行政技能:管理者提高权威,组织资源,协调活动的一种行政性能力。

技术技能:

[展开全文]

管理者基本素质:政治与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

政治与素养:政治坚定,敏锐性;事业心,责任感;思想境界与品德情操;人文素养与广博的文化·····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业务素养:管理者在所从事工作领域内的知识与能力(专业)

身心素质:管理者本人的身体状况与心理条件

创新素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管理者的情商:自我感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感知他人,感情融通,激励他人

[展开全文]

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因而,它具有与生产力好人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1、管理的自然性,是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的理论依据

2、虚心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不断完善,是提高管理技能的一条 捷径

 

[展开全文]

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2依存性、3知识性

驿站:古代的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活动一直形影不离地伴随着人类。

[展开全文]

                      管理的概念

管理: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组织资源与组织活动、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法人社会活动。

管理的1个目标:组织目标

管理2个对象:事、人

管理的3个层级:高层、中层、基层

管理的4个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计划职能、领导职能。

[展开全文]

管理系统

1.目标:管理系统建立与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个现代化”总目标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政府总管理目标

2.主体:单个管理者、管理者群体、管理机构

3.对象:组织、资源或要素、活动

组织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其他社会

4.媒介:管理机制、管理方法

5.环境:实施管理内外因

[展开全文]

组织职能的基本原则:有效实现目标原则,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原则,指挥统一原则,有效管理幅度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责权利相结合原则,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分设的原则,精简高效原则

[展开全文]

管理的自然性: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因而,它具有与生产力和社会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I、管理的自然性,是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的理论依据

2.心虚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不断完善,是提高管理技能的一条捷径

管理的社会性:1.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具有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生产财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展开全文]

管理决策
按决策的作用范围划分: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
按决策时间划分:短期 (一年以内)中长期(3-5年)
按决策的层次划分“高层中层基层”
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划分:规范性,非规范性
按决策的时态划分:静态决策,动态决策
按决策的条件划分: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展开全文]

2、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展开全文]

1、管通: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组织资源与组织活动,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活动。

目的: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对象、:组织活动的事、组织资源的人

事:做到位(考虑细节)、有突破       

    人:意愿和能力

层级:基层、中层、高层

[展开全文]

                       管理环境

外部一般环境:1.制约和环境组织的各种政治要素及其运行所形成的环境系统;2.一个组织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

经济环境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经济水平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

经济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体制:规定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各经济部门的关系,影响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范围、内容和方式

经济政策: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物资流通政策、金融政策、对外贸易政策

社会文化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

外部特定环境:与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具体环境条件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政府部门管理、新闻媒介

内部环境:

[展开全文]

                          当代管理思想

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七十年代)钱德勒:;波特教授的贡献(五种竞争力量):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代替品的代替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兴业内竞争现在的竞争能力;三中基本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集中化战略、差异化战略

企业再造理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迈克尔.哈默;企业再造,被称为“毛毛虫变蝴蝶”的革命,是管理学发展史中的一次巨大改革

学习型组织理论(20世纪九十年代)彼得.圣吉;

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

改善心智模式:描述、分析、处理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决策依据和准则

建立共同愿景:组织成员与组织拥有共同的目标

团队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

系统思考:综合分析系统反馈信息、非线性特征、时滞影响

 

[展开全文]

组织变革

一、含义:组织为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和改善组织效能为目的,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调整的一系列改革活动

变革目的:提高组织的效能,竞争环境下,必须制定有效管理变革的措施和方法

二、组织变革的原因:

(1)外部环境因素:消费者需求变化,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与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2)内部环境因素:组织战略调整都要求,组织规模和发展阶段的变化,组织结构、管理理念的变化等

三、组织变革的阻力

1.个体与群体:固有的工作和行为习惯,对变革的认知偏差,对未知状态的恐惧感,对经济收入及就业安全的担心,群体规范的束缚,对原有人际关系可能改变的担心,全体既得利益可能受到损害,全体领导人堆变革的抵制

2.组织的阻力:线性组织结构的束缚,组织运行惯性,领导者地位及权威受到挑战和威胁,组织文化的制约,资源的限制

3.外部环境的阻力: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舆论影响

4.减少组织变革阻力的方法:

(1)确保达成共同的变革愿景;

(2)沟通变革的目的和重要性;

(3)认识到变革的情绪影响;

(4)理解变革的各方面影响;

(5)沟通即将变革和不会变革的部分;

(6)树立理想的行为模式;

(7)提供有效的反馈、合理的报酬、适当的结果

(8)对阻力做出一致的反应

(9)灵活、耐心和支持

[展开全文]

古典管理理论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

韦伯:行政组织理论

梅奥:人际关系理论

最早提出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展开全文]

组织考评

一、基本程序:

1.制定考评计划:确定本次考评的目标、对象、程序、方法、实施时间与日程、考评主体等;明确考评要求与事项

2-1.考评准备:(1)职务标准:工作内容与水平;(2)职能条件:个人到能力内容和水平

2-2.考评方法:根据工作特点、考评标准,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设计考评的方法

2-3.考评人员:考评的目的与要求、程序与方法

3.实施考评: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要做好发动工作,采取事先设计的考评方法,搜集的信息要真实准确,并尽可能量化处理

4.综合评价:(1)核验收集到的考评信息;(2)分析考评信息;(3)给出综合考评结论

5.考评结果:作为了解员工、培训开发、岗位调整、薪资调整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依据

二、考评的内容:德、能、勤、绩、个性

[展开全文]

                              管理方法

经济方法含义:依靠利益驱动,利用经济手段,通过调节和影响被管理者物质需要,而促进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

主要形式:价格、税收、信贷、经济核算、利润、工资、奖金、罚款、定额管理、经营责任制)       特点:利益驱动性、普遍性、持久性

行政方法:含义:依靠行政权威,借助行政手段,直接指挥和协调管理对象的方法

主要形式:命令、指示、计划、指挥、监督、检查、协调

特点:强制性、直接性、垂直性、无偿性

法律方法:含义:借助国家法规和组织制度,严格约束管理对象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工作的方法

主要形式:国家的法律、法规,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司法和仲裁

特点:高度强制性、规范性;局限:缺乏灵活性

沟通教育方法:含义: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运用教育、沟通、激励等手段,通过满足管理对象心理需要的方式来调动其积极性的方法

主要形式:宣传教育、思想沟通、各种形式的激励

特点:自觉自愿性、持久性、灵活性

局限性:难以适应紧急情况,单纯使用此法,常无法达成目标

管理方法的有效应用:管理方法建设的科学性、管理方法选择的针对性、管理方法运用的综合性

[展开全文]

管理机制的特征:内在性、系统性、客观性、自动性、可调性、稳定性

管理机制的基本类型:管理机制→约束→运行→动力

利益驱动:由经济规律决定--物质利益吸收

政令推动:由社会规律决定--行政权威

社会心理推动:由社会心理规律决定--教育和激励

约束机制构成:权力约束、利益约束、责任约束、社会心理约束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课程特色

文档(41)
视频(37)
考试(5)
图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