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公告】
本课程面向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科)专业”的学生。
本课程本学期安排自主学习54学时,课程学分为3分,同学们须在本学期规定时间内完成自主课程学习、在线作业、在线期末考试等任务。
(19级后的课程,学时和自主学习安排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进程表填写,18级不用)
【参考教材】
本课程参考教材是张杰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写作》,第一版,出版时间为2006年1月。
【任务安排】
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完成课程作业即可取得本课程学分,学习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周至第三周:学习第一、二章的内容,完成作业一。
第一章以写作的几个主要环节为线索而进行的写作教学和训练,奠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本章从理论层面上阐明写作的本质和规律,包括从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对写作本质的深入认识,以及从化生律、整合律和通便律对写作规律的全面揭示。
第二章讨论的是写作中文本内容的形成及要求问题,包括材料和思想两个方面。“材料”这一概念在写作中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材料是写作者形成观点、提炼思想的基础,狭义的材料则是写作中准确的表达思想的支柱。材料的意义和价值是要经过写作者的分析和综合之后才得以显现的。“思想”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在写作活动中处于核心和统帅的地位。思想主要是写作者在对材料的积累和辨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需要经历一个提炼的过程,使其达到真实、深刻的要求。
第四周至第六周:学习第三、四章内容,完成作业二。
第三章讨论的是文本的结构安排问题。在写作中,结构安排处于使写作实现由“隐”到“显”的中介转化的关键地位。结构安排之所以要做到“言有序”,是由写作及接受活动中思维与表达所使用的基本工具-----语言所具有的线性特征决定的。因此,结构安排必须遵循写作的交流性质所要求的一些基本原则,人类写作经验的积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结构安排的艺术手法。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应当特别重视的结构安排的主要环节: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
第四章讨论的是语言的性质和写作中语言运用的一般要求问题。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内容诉诸表达的手段。因此,不仅是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写作环节始终离不开语言积极而有效的参与,而且尤其是写作者对文本思想内容和结构安排有了成熟的思考欲将其用书面的形式予以表现时,写作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更成为了决定写作成败的关键因素。要能有效的使用语言表达思想,首先应对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有自觉地认识和把握;其次,应当对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有自觉地认识和把握;最后,还应当对书面语言表达的风格特征---------文采之美有初步的认识和把握。
第七周至九周:学习第五章的内容,完成作业三。
第五章讨论的是写作中语言表达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技法问题,即所谓表达方式和表现技法。表达方式是由写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本的表现内容要求的语言运用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一般认为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分别体现了语言的陈述性、描绘性、解说性、论说性和情感化的表达功能。本章在对各种表达方式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的同时,也对写作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予以澄清,如叙述中的第二人称问题,说明作为一种独立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要求问题,抒情的依附性特征问题等等。表达方式作为由表达目的所决定的语言运用的基本类型,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各自形成了一些具有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的表现手法。本章以表达方式的五种类型为序,分别介绍了几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将五种表达方式与相应的表现技法结合起来,我们就获得了对写作中语言表达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技法的全面认识。
第十周至十三周:学习课本第六、第七章内容,并完成作业四。
第六章讨论的是写作要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从所有写作中概括出它们相通共有的基本因素和普遍遵循的基本规律,这就是我们以上讨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的意义所在。我们在认识了写作应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之后,还需要上升到“从抽象到具体”的学习层面。本章首先通过对文本概念、文体与写作之间逻辑关系的辨析,帮助我们初步建立起写作者应当具有的文本意识;然后通过对“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中所存在的文体差异分析,使我们对写作应当“言之有体”的认识变得具体而明确;最后通过有关文体分类知识的介绍,则使我们找到了把握纷繁复杂的文体现象的科学依据。
第七章进一步对三种基本文体类型的写作特征及各自所包含的一些主要文体的写作特点作具体的介绍。本章还选择了几种适用性较强的文体进行具体介绍。审美性文体作为人类以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结晶,一方面具有与其他艺术想通的独特审美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作为语言艺术而与其他艺术相区别的独特审美表现特征。散文、诗歌、小说是审美性文体的几种基本样式,也是日常文学欣赏的主要对象,对它们的写作特点的认识和把握,不仅需要学习写作的需要,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程考核】
本课程总成绩达到60分即通过课程考核,总成绩构成如下:
总成绩=(作业1+作业2+作业3+作业4+期末测试)*80%+课程任务完成度*20%
(课程首页显示的成绩)
【寻求帮助】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在本课程的“话题”栏目发起问题讨论,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你给老师发邮件。主讲老师是黄敏珍,电话18078110670,邮箱是hmzyouxiang@163.com。期待同学们经过努力能够有所收获,也希望在学习中我们成为朋友!
教师团队:黄敏珍、申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