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层是:
核心层,是灵魂,基础
使命:组织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组织创立和发展的初心。
愿景: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想要达到的状态,组织想要做的事
价值观:组织领导者,全体员工,对组织各项活动,人的行为的价值判断,整个组织的信仰
制度文化层
中间层,是规范和保障
硬制度:人事制度,规章制度....
软制度:人才理念,安全理念....
表面层,是载体和外在表现:故事--仪式--物质象征--语言
精神文化层是:
核心层,是灵魂,基础
使命:组织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组织创立和发展的初心。
愿景: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想要达到的状态,组织想要做的事
价值观:组织领导者,全体员工,对组织各项活动,人的行为的价值判断,整个组织的信仰
制度文化层
中间层,是规范和保障
硬制度:人事制度,规章制度....
软制度:人才理念,安全理念....
表面层,是载体和外在表现:故事--仪式--物质象征--语言
管理绩效评价的方法:
1.组织目标法:以组织最终完成其目标的结果来衡量其效果的评价方法
2.系统方法:集中考虑那些对组织长期生存和发展有影响的重要因素并进行评价的方法
3.战略伙伴法:有效组织能够满足利益相关群体的各种要求并获得他们的支持,从而使组织的以生存下去的评价方法
4.环境评价法:了解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地位及形象评价的方法
5.个人绩效评价法:由组织的人力资源部门对组织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的方法
预算控制的种类
1.收入预算
2.费用预算
3.利润预算
4.现金预算
5.投资预算
非预算控制的控制方法
1.程序控制
2.专题报告和分析
3.统计数据资料
4.亲自观察
关键控制点的选择原则:
目的性:是主要工作和 事务得到正确的管理
可检测性:能全面反映并说明绩效的水平
多元性:能全面反映并说明绩效的水平
经济性:标准水平的高低要适当,指标的多寡要适中
协调性:必须体现部门目标与组织整体目标一致的要求
控制的原理:
1.反映计划要求
2.控制关键点:对关键性因素严密控制
3.控制趋势:纠偏措施的安排,应有预见性
4.组织适宜性:控制系统,必须与组织结构和主管人员的特点相适应
5.控制例外:关注特别好或特别坏的情况
1.1-3C 4.ACE 5.BD 6.BD 7.BE 8.AC 9.BDE 10.A-E 11.AC 12. ACE 13-15对,错,错
激励原则
1.目标结合--组织目标,员工需求
2.物质激励(基础)+精神激励(根本)--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
3.引导性--激励措施只有转化为被激励者的自觉意愿,才能取得激励效果
4.合理性--激励的措施要适度,奖惩要公平
5.明确性--明确,公开,直观
6.时效性--激励越及时越利于人们创造力的发挥
7.正激励(奖励)+负激励(惩罚)
8.按时激励--只有满足最迫切需要(主导需要)的措施,其效价才高,其激励强度才大
激励方法:1.物质利益激励(奖酬--工资,奖金,各种形式的津贴及实物奖励...) (处罚【经济处罚--负强化--特殊形式激励】(关心照顾--获得物质利益上和帮助;获得尊重和归属感上的满足))2.社会心理激励(目标--教育--表扬与批评--感情--尊重--参与--榜样--竞赛等激励) 3.工作激励(工作适应性。挑战性,完整性,自主性,工作的扩大化,丰富化)
协调类型
1.按协调对象分类--对事的协调(事与事之间的合理匹配)--对人的协调(人和人之间的统一行为)
2.按内部协调的范围分--内部垂直方向(上下权责不清;下级不尊重上级;上下级缺乏理解;上级指挥不当)--内部水平方向(机构不健全;分工不明;机构臃肿;奖惩不明;本位主义;各行其是)
3.按外部协调的范围分--外部垂直方向(政策与规划相左;管办不分;行政命令,人事制度等信息不畅;利益冲突)--外部水平方向(与客户的纠纷,协作纠纷,同行竞争摩擦;触犯社会利益及公众利益)
协调的原则
1.统筹全局原则:实现组织整体功能和总体目标
2.综合平衡原则:变化是绝对的,组织要素的失调,通过协调促进,达到新平衡
3.主次有序原则:分清主次,不要过度干预
4.互相尊重原则:相互尊重,平等待人,消除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
5.民主协商原则:营造和谐氛围,消除对立情绪,畅所欲言,找到解决措施
6.求大同存小异原则: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把坚持原则与必要妥协巧妙结合
沟通的目的:控制,指导,激励,决策,反馈评价,信息交流,社会需要
沟通的心理影响性:影响信息发送者的语言,表达方式,沟通形式;影响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
沟通的语言性:语言是人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最基本的工具;(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肢体语言)
有效沟通的原则:运营反馈:1.语言反馈 2.非语言反馈(可有效地促进理解的标准性)--简化语言(简单的,明确的,无歧义的语言。符合沟通情境的语言)--抑制情绪(情绪化反应会使信息传递受阻或失真)--积极倾听(可以促进信息的理解和接受,对口头沟通效果非常有益,是边听边搜索信息,不仅用耳听,还要用脑思考)
正确的倾听方式:目光接触--积极的体态语--恰当的提问--忌不当打断--恰当地使用复述--
授权原则:
1.依据目标需要授权:必须根据实现目标和工作任务的需要
2.适度授权:知人(听其言而观其行)善任(视能授权,授予权力的大小应略高于被授权者的现有能力),授权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职,权,责,利相当:四者对等与平衡事无大小,各有专司,权责分明,功过有归
4.授权(可授)留责(不可卸):士卒犯罪,过及主帅
5.有效监控:领导者必须必须保持必要的控制手段,避免下级的行为偏向方向
6.级差授权:领导者只能对直接下属授权,不得越级授权
权力构成:
1.组织性权力:有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赋予的并由法律,制度明文规定【法定权利,奖励权力,强制权力】
2.个人性权力:靠管理者自身素质及行为赢得【专长权力,个人影响权力】
权力制约机制:核心:分权,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
道德制约机制:学习和教育的方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行使好手中权力
权利制约机制:恰当地配置权力,起到限制,阻遏权力滥用的作用
什么是管理者:计划与预算,组织及配置人员,控制并解决问题,实现战略目标(区别来源:组织任命,有合法权力,对下属的影响来自职位赋予的正式权力)作用:(建立良好秩序,是无序管理变为有序管理--正确的做事)工作侧重点:发号施令
什么是领导者:确定方向,制定战略,激励和鼓舞员工,并带领全体组织人员创造更大的绩效(区别来源:任命或群体种自发产生,用正式权力或非正式权利影响他人)作用:(引导组织不断创新和变革,是组织长存和发展--做正确的事)工作侧重点:始众人行
组织变革目的:提高组织的效能
变革原因:
外部环境因素
1.消费需求
2.科技进步
3.政治环境
4.经济环境
内部环境因素
1.组织战略
2.组织规模
3.组织结构
4.管理理念
考评准备
1.制定考评标准
(1)职务标准:工作内容与水平
(2)职能条件:个人的能力内容和水平
2.设计考评方法
根据工作特点,考评标准,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实际考评的方法
3.培训考评人员
考评目的与要求,程序与方法
组织考评的内容
1德:思想觉悟,职业道德
2.能:专业理论水平与实际能力
3.勤:工作态度
4.绩:工作成果和业绩
5.个性:价值观性格能力气质等
员工选聘的原则:
1.职务分析原则
2.效率优先原则
3.公开原则
4.全面考核原则
5.平等原则
6.择优原则
7.能级对应原则
8.合法原则
组织机构的影响因素
一.组织环境
1.适应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2.适应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3.适应组织内的差别性
二..组织的战略及发展阶段
1.结构服从于战略类型
2.结构服从于战略的发展阶段
三..生产条件与技术状况
四.组织规模
五.人员素质
1.权变因素1:集分程度
2.权变因素2.管理幅度
3.权变因素3.定编人数
4.权变因素4.正规化程度
组织结构设计的时机
1.新建组织需进行组织结构设计
2.原有组织结构出现较大问题或组织目标发生变化
3.组织结构需进行局部的调整和完善
组织职能的基本内容
1.设计建立组织结构
2.设计并建立职权体系,制度体系,沟通体系
3.人员配备,人力资源开发
4.组织协调与变革
1.有效实现目标原则:组织结构设计的过程有效率
.2.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原则:分工与协作,相辅相成
3.指挥统一的原则;防止令出多门
4.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确保能实现有效控制
5.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适度集中权利于高层管理者,适度放权于基层
6.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责任,权利,利益必须协调的,平衡的,统一的
7.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保证组织的相对稳定性部门机构和职位有一定的弹性,因事设岗;定期轮岗;一专多能;多种用工制度
8.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分设的原则:为了保证公正和制衡,决策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必须分别设置
9.精简高效原则: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组织机构越精简越好,用人越少越好
10.
1A
3A
11ACDE
12AE
13BE
14ACD
15ABCE
17ABDE
18CE
19ABCD
20ABE
21ABD
22BCDE
23BCD
24ABCD
25BDE
26AD
27ABC
28BD
29BD
30AB
34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