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04385

2024秋季学期
48591人加入学习
(294人评价)
教学计划
抱歉,请联系老师帮您加入课程进行学习

简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保护民族工商业义的国家所有,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展开全文]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展开全文]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9.3)下列各项中,属于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的有(abcd fg)。

 

  • 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B.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C.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 D.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E.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F.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G.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分

     

    (10.2)下列各项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说法正确的有(

    A,B,C,D,E,F。

    )。

     

  • A.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 B.这个新时代是开启改革开放大业、正式踏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时代
  • C.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 D.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 E.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 F.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展开全文]

科学发展观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形成和发张起来的。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主要包裹留给方面内容:(1)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4)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6)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水平。

此外,科学发展观还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推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这些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内政外交国防领域的运用和展开。它们共同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等重大问题,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有一次中国马与是俱进,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个方面,不仅是指导各个方面建设的理论,而且

[展开全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展开全文]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 )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D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根相连的关系。二者都以( )为哲学基础。
 A 两者都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哲学基础: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者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两者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 )。
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根本问题,是时代提出的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   D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69期) 邓小平南方谈话 苏东剧变以后,冷战结束...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B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A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精髓 2.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7.2)关于三步走战略,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C 从1981年到199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 A B C)。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都是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都是党和人民实践...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包括( A D)。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BCD)。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
  • B.“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和基本方针
  •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表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157​​​​​​​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分别是( )。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展开全文]

1C2B3.4D5B6.8C7.9A10D

11ACD12.13ABC14BC15BCD

[展开全文]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包括三个方面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1978年12月一1982年9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实现了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党的十二大 (1982年9月) 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核心概念,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2)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1982年9月-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 (1987年10月)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概括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基本轮廓和框架的形成。
(3)党的十三大到南方谈话[1987年10月一1992年初]
南方谈话”指的是在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之间,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
3.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展开全文]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世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最重要的时代背景(1)政治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苏联解体以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使世界向单极化方向发展,谋求建立以其为领导的世界秩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遏制、分裂甚至颠覆社会主义中国,使得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空前的困难和压力。然而,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仍然在曲折中获得了发展。这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难得的相对标的外部环境。
(2)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浪潮蓬勃发展,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深刻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并日益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党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历史方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变化:(1)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2)历史方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一些党员和干部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僵化、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组织涣散和腐败现象。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历史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自己、衡量自己,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3)国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的多样化进一步发展,这给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影响。
1.我们党必须研究解决的紧迫而重大的问题
(1)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千重大关系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4)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5)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全文]

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重要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1.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虽然面对的时代课题和历史背景不同,但它们有着共同的:
(1.)时代条件和平与发展
(2)理论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
2.在改革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四个理论侧重探索和回答不同的重大问题:
(1.)邓小平理论鲜明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频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3.这四个重要理论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4.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和逻辑上的密切联系。二者在继承发展、与时俱进的基础上,相映生辉共同构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事业在中国的新篇章。
(1)二者是一根相连的关系:
(1)都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哲学基础一一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2)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一-与时俱进,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 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1)二者的理论灵魂一脉相承。!坚持实事求是,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和奋斗目标,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思想依据
(2)二者的理论内容一脉相承。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基本矛盾、根本任务、现代化道路等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探索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
(3)二者的理论风格一脉相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都是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展开全文]

1.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新时期 (1978-2012) 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实践中,我们党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2.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正式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综合地概括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3.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4.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则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同继承毛泽东思想科学原理统一起来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新的世界局势,形成了新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依据新的实践,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中国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2012年,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概括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将其写进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展开全文]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3.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4.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两段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并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5.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改革开发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展开全文]

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1.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1)战略目标: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2)战略步骤: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 (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2.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1)中共八大提出的: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 毛泽东提出的: 统筹兼顾的方针
(统筹兼顾)
毛泽东强调,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产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同时,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
3.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1)科学技术:口号一“向科学进军”;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2)教育事业: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的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
(3)文化工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周恩来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善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使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5.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1)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
(2)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3)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6.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刘少奇提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
陈云提出了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邓小平提出了关干整顿工业企业 改盖和加强企业管理 实行工代表大会制等思相。
2.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3.总结: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展开全文]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56年苏共二十大(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后,苏联体制弊端严重暴露
毛泽东提出:
走自己的路”强调独立自主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其内容涉及到十个方面的重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初步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框架
基本方针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
基本矛盾的性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
的矛盾。
基本矛盾的特点:非对抗性;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又相适应又相矛盾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2)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判断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根本任务: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包括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等等。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要“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
专政方法,就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于国家内部那些反抗社会主义改造、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使他们改造成为新人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总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具体方针原则:
(1)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一“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针,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2)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一一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3)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4)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一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5)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4.为什么要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1)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2)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到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

[展开全文]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标志
(1)经济方面:截至1956年底,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最重要的标志)
(2)政治方面: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这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表明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3)阶级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展开全文]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循序渐进
具体方法步骤:
对农业: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对手工业: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历经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到生产合作社三个步骤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针:和平赎买
赎买一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我国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的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3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咨木完的坚叔笔田麦 使私人咨木主V企业口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即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
这些企业的利润实行“四马分肥,即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既可以帮助私营企业克服困难,也可以使其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资本主义的剥削受到限制,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第二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即国家向一些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国家派干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同工人、资本家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
企业利润分配仍为“四马分肥
资本家的剥削进一步受到限制,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国家计划为目标
已经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第三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和私营商业户数的8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
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成功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有机结合,以改造推动建设,以建设保证改造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改造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
51号、田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万。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
吊难以解天的的矛眉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出现的失误与偏差主要根源:主要是改造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于遗留了一些历史问题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同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也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由此造成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进而导致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展开全文]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课程特色

文档(1)
视频(31)
图文(17)
考试(5)

学员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