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分析,李小华这些合成词的造词手段是夸张式,也可以认为是比喻式。李晓芳觉得像是借代式,或者是仿造式。二人讨论了半天,还是拿不定注意下最终结论,于是把几种看法都整理出来交了这次作业。
经过分析,李小华这些合成词的造词手段是夸张式,也可以认为是比喻式。李晓芳觉得像是借代式,或者是仿造式。二人讨论了半天,还是拿不定注意下最终结论,于是把几种看法都整理出来交了这次作业。
经过分析,李小华这些合成词的造词手段是夸张式,也可以认为是比喻式。李晓芳觉得像是借代式,或者是仿造式。二人讨论了半天,还是拿不定注意下最终结论,于是把几种看法都整理出来交了这次作业。
这个句子,一共切分出“我们”、“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等八个单位,这八个单位都是词,因为它们都能独立运用。但这八个单位并不都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例如像“学习”中的“学”、“习”等都有意义,而且还有一定的语音形式,说明这些语言单位还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因此还可以进一步往下切分。让切分出来的语言单位既有一定的语音形式,又有独立的意义,那么这样切分出来的最小语言单位就是语素。
根据语素与汉字的联系和切分语素的要求来看,张晓芳和李小华对语素的划分都存在一些问题。
张晓芳把语素和汉字完全等同起来,认为一个汉字书面上就是一个语素,肯定不正确。当然,在大部分情况下,采用汉字来判定语素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不能简单机械地把二者对等起来,毕竟语素和汉字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没有对等关系。所以她的划分是错误的的。
李小华结合语素识别的替换法来分析,把“葡萄”划分为一个语素是正确的,但是他把“凤凰、蝴蝶”划分为两个语素则是错误的,“凤凰”中的“凤”可以替换组成“凤蝶、凤冠、凤舞、凤尾”等,“蝴蝶”中的“蝶”可以替换组成“彩蝶、粉蝶”等,但是这两个单位中的“凰”、“蝴”都不能替换组合,不符合替换分析的双向替换要求,所以分析结果是错误的。
这个句子划分语素的正确答案是12个语素:
张晓芳和李小华结合老师在课堂讲解的语素知识,重新学习了教材对语素的相关介绍,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了作业。为了作业不出错,交作业前二人还把这个作业对照了一下,结果如下:
张晓芳把这个句子划分为15个语素,即每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语素。她划分的根据是:第一,专科现代汉语教材介绍的汉字的特点,汉字的意义上代表语素;第二,从语素和音节的联系看,一个语素就是一个音节。于是她根据这些观点完成了作业。
李小华把这个句子划分为14个语素。他根据教材介绍的语素与汉字的关系,并且采用识别语素的替换法来进行分析,认为“葡萄”是两个汉字合起来表示一个语素,其余的成分是一个汉字一个语素。
普通话等级测试包括四个内容:一、读100个单音节字词;二、读多音节词语,含100个音节;三、朗读一篇短文,含400字;四、命题说话,3分钟。
他想,在“说话”上好好表现吧,这项测试分数较高。也因为事先他已经让自己学中文的女朋友按题目写过稿子,背得差不多了,比较有把握。他抽到的说话题目是《一次旅游》,挺高兴,他事先拟的稿是写他们假期乘直升机在城市上空盘旋一圈儿的事儿。面对几位测试员,李小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平静了许多;为了更加口语化,他果断地把原稿中的“想不到这次旅游还可以乘直升机在城市上空盘旋一周”果断地改为“想不到这次旅游还可以乘直升机在城市上空盘旋一星期”,测试的几位老师先是惊呆了,接着又都笑了。
要顺利通过测试,除了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要求,测试内容外,最关键还是要在平时多加练习实践,掌握好普通话语音系统各个要素的准确发音。
为了更加口语化,他果断地把原稿中的“想不到这次旅游还可以乘直升机在城市上空盘旋一周”果断地改为“想不到这次旅游还可以乘直升机在城市上空盘旋一星期”,测试的几位老师先是惊呆了,接着又都笑了。
每一种方言的分类只是大的划分,其实每一种方言内部还有很多分歧,例如北方方言就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华北次方言、西北次方言、西南次方言、江淮次方言,甚至以山西话为代表的晋方言,还有专家主张划分出独立的晋语,安徽徽州一带的方言,也有学者主张独立划分为徽语,凡此种种,可见现代汉语方言差别之大。
一位客家方言区同学的亲戚在政法部门工作,他耳闻目睹了很多政法部门走群众路线,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感人故事,为此写了一首赞颂法院院长的诗歌,其中几句是:院长院长下基层,一切都是为骗民。走家串户问需求,骗民骗民不放松!听了他的朗诵,大家都不敢吱声,这不是批判当地政法工作吗?怎么回事?还是主持人揭开了谜底,原来这位同学写的诗叫《院长下基层》,方便老百姓办案,其中的“骗民”,其实就是“便民”的意思。